1.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一
陈晋之念书法
念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1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哪个不念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1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到今天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译文
念书只有牢记,那样天天才能日渐有所长进。陈晋之一天只念书一百二十多字,于是没什么书不读了。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不少了。目前哪个不念书,天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非常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常识,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问题,到了目前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才了解陈晋之的办法是对的。
2.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二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念书的时候,未完成好我们的学业,就舍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注解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3.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三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但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假如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一般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可以凭着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而像一般的马一样来喂养它。如此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可以表目前外面。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如何可以需要它(日行)千里呢?
不根据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可以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可以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没办法家拂士,出则无敌海外病人,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即将来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渠道来使他的心灵遭到震惊,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拥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了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目前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让人们知道。一个国家,在内假如没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如此,就了解哀愁患害足以使生活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五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念书的时候,未完成好我们的学业,就舍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注解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6.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六
愚公移山
列子〔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来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大伙纷纷表示同意。他的老婆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可以削平,能把太行、王屋如何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儿?”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生,刚刚换牙的年龄,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如何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便我去世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男孩;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强,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将来,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高山阻隔了。
7.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七
曹刿论战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可以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你凭着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安身的东西,不敢一个人享有,肯定把它分给其他人。”曹刿回答说:“这类小恩惠不可以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肯定根据的去做。”曹刿说:“这只不过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可以件件都知道得了解,但必须要处置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着这个条件打一仗。假如作战,请允许我跟随你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目前不可以。”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可以。”说完就向下看,查询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如此做是什么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首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如此的大国,他们的状况是很难推断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8.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八
鹦鹉灭火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可以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翻译/译文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爱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期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哪些用呢?"
鹦鹉回答:"我虽然了解一点点的水不可以救它们。但我过去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好似兄弟,我只不过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9.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九
陆游家训
朝代:宋朝|作者:陆游
后生才锐者,最容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能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
介绍
这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
翻译/译文
才思敏锐的青年,最易学坏。假如有这种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觉得是忧虑的事,不可以把它觉得是可喜的事。切记要常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诫他们做人需要宽容、厚道、恭敬、小心,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如此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培养。不如此的话,那些可以担心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类话,是给后人预防过错的良言规诫,都要小心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10.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 篇十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可以常得。亲旧知其这样,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了解是哪儿的人,也不了解他的名字,由于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极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念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讲解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开心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欢喝酒,家贫穷常常不可以得到满足。亲戚朋友了解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肯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居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常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如此过完我们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老婆过去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些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了解他是无怀氏年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年代的人呢?=有关文档推荐=查询智学网少儿综合素质练习全部文档 >>
简单小古文译文甄选10篇
【#能力练习# 导语】中国流传下来的古文蕴含着华夏文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75)人阅读时间:2023-09-05赞美金秋9月的古诗
【#能力练习# 导语】眼下伴随8月结束,温和爽飒的9月也开始进入大家眼帘,要了解秋季,一直...(79)人阅读时间:2023-09-05睡前哄睡小故事长篇
【#能力练习# 导语】到了夜晚,小朋友也到了睡觉的时候。在他们睡觉的时候给他们讲一些小...(146)人阅读时间:2023-09-05益智故事经典大全
【#能力练习# 导语】益智的故事除去能让小孩进入童话般绚丽的世界,也可以增长小孩智慧,...(152)人阅读时间:2023-09-02成语大全与成语意思
【#能力练习# 导语】学成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成语,想熟练运用成语,就要学会成语的意思,如...(142)人阅读时间: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