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事百科-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网站地图生活

囧事百科-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当前位置: 囧事百科 > 文化 >

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大全

时间:2022-05-14 16:08人气:来源: www.bairkj.com

【#能力练习# 导语】古诗词自己就具备独特的美感,古诗词也是古时候大家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智学网推荐的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地方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生活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哪个家今夜扁舟子?什么地方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伙”。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与富有哲理意味的生活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观秀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块,气势宏伟。这个时候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察看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看上去格外幽美安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生活,探索着生活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生活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生活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生活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生活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觉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生活短暂的感伤,但并非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大家得以聆听到初盛唐年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生活代代相继,江月年年这样。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可以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伴随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生活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哪个家”“什么地方”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如此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什么地方”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没办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不过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现在也没办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止是自然的春季,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我们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让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类数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意思,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着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生活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漂亮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环境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伴随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历程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与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示出一幅充满生活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成效,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步伐也饶有特点。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不是哀丝豪竹,更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步伐,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伴随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步伐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符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2.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怎么样?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所有的雄心和气概,与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以后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我们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怎么样?”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开心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很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怎么样”,就是“到底如何呢?”“夫”字在古文中一般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非常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乎义,却少它不能,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下面“齐鲁青未了”,它没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源于己的体验──在古时候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征,在写其他山岳时不可以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觉得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这样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背部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为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一样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双眼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所有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必须要”。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所有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可以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所在,也是所有有所作为的大家所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大家所传诵是什么原因。正由于泰山的崇高伟大不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拥有了双重的意思。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将来出之作难以企及。

3.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

锦瑟

李商隐〔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不过当时已惘然。

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容易解说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老婆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觉得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判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除此之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很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进步了传统的“比兴”办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漂亮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觉得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好像都倡导: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用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人内心深处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与诗人沧海一世所有不可以明言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进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间两联,最能体现李商隐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持点。李商隐以“庄生梦蝶”的典故入诗,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字:“晓”与“迷”,深层喜悦譬喻溢于言表。“晓”早晨也,喻人的一生则是年轻人年代。“晓梦”:青春美梦,年青时立下的宏伟大志,色彩斑斓的喜悦理想。“迷”迷恋,沉溺也不放弃,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诗人设字绝妙精巧,赋予典故以新的喜悦哲理,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使诗句产生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人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行了不懈追求,无奈却挣扎于势力争夺之中,左右为难受尽欺凌终不能志,到头来只不过一场悲苦的梦幻而已。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块,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这样,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这样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完全相同,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来源。引戴语作讲解,是不是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觉得宝物都有一种通常视力所不可以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可以把握和没办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导致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很工整的,由于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来讲,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这样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一样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生活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括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备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诗的尾联,使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大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让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让人难以承受。

诗题“锦瑟”,但并不是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很多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使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用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4.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杜甫的《登高》大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能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救药。

如通常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单刀直入,渲染悲凉氛围。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架构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很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打造的让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如此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架构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让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自然地产生。而从整幅画的架构视角来讲,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线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季的典型特点。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我们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愈加形象化,不只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被人暗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被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让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伴随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通常使用方法来讲,“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质日常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质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通常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需要“做”,让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让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质日常具体的事物,故不需要“做”,而用“作”。达到的成效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一个人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块,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让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季氛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如此,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仿佛“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仅“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可以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5.出色经典古诗词鉴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不过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同:阑)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过生日(七夕日)之夜(“情人节”),在寓所命歌女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生活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间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很多多的事到底做得怎么样呢,如何会弄至今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大家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些不仅仅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我们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看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可以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被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不过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可以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不过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所有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特别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只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备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爽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看上去阔大雄伟。

标签:

上一篇:没有了

网站首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