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事百科-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网站地图生活

囧事百科-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当前位置: 囧事百科 > 动物 >

螳螂

时间:2022-08-28 19:18人气:来源: www.youxianseo.com

动物百科我们会飞的小地鼠给大伙整理了螳螂的资料,包含螳螂的图片资料、螳螂的形态特点、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的品种和类型、螳螂的寿命等与螳螂有关的详细情况。

螳螂(学名:Mantodea)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大家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区域类型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其中,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要紧天敌。

中文学名螳螂别称铡刀,刀螂,大刀螂,祷告虫,草猴子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真节肢动物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螳螂目分布地区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区域类型最为丰富。英文名Mantis、Prayingmantis

目录

1外形特点2生活习性3成长繁殖交配繁殖4分布范围5经济价值生防观赏医用

外形特点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通常55到105毫米,据了解有些甚至可达145毫米,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备花斑的类型;标志性特点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式,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维持平衡,渐变态。

生活习性

有的类型是孤雌生殖,如美国大草螳等。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

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与东南亚的个别类型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些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到惊吓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容易见到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赖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容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通常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便没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

成长繁殖

交配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可以吃掉雄性。据科学家推断,雌螳螂在交配时吃掉雄螳螂是为了补充能量。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察看大刀螳螂交尾。但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人预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初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觉得,以前大家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察看到螳螂吃夫,缘由之一是由于在直接察看的条件下,失去“

隐私”的螳螂没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需要的。另一个缘由是由于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常常处于饥饿状况,雌螳螂饥不择食,把老公当美味的食物。为了证明这个缘由,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况(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配。处于中度饥饿状况(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由于肚子饿。但在野外,雌螳螂并非都可以吃饱肚子的,那样,吃掉我们的老公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初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察看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常见,使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雄螳螂非常显然不是无怨无悔地被吃的。

由于察看到雌性吃夫现象的科学家均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实验的,所以,没办法证明螳螂在野生条件下会不会做出同样举动。

繁殖

雌性的产卵方法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

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通常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非常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一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分布范围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区域类型最为丰富。

在夏天,城市的路灯下,常常能见到螳螂,由于那是是蚊子密集的地方。

经济价值

生防

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

观赏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大家周年赏析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好素材。

医用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

中药性质

【药名】螳螂

【别名】不过、蟷(虫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马、螗螂、石螂、龅胧、食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儿、怒备、马螂康

【汉语拼音】tanglang

【英文名】Mant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ParatenoderasinensisSaussure

2.TenoderaaridifoliaStoll.

3.StaliliamaculataThunb

4.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

【归经】心;肝经

【效果】定惊止搐;解毒消肿

【科属分类】螳螂科

【拉丁文名】ParatenoseraseuHierodula

【考证】源于《本草纲目》: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按:应作《圣济总录》)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

【主治】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脚气

【生态环境】

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

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

3、常活动于农田附近的瓜架、桑树、灌木或墙壁上。

【采收和储藏】夏、秋天间捕捉,晒干。

【资源分布】全国大多数区域均有分布。

【效果分类】平肝熄风药;活血祛瘀药

【性味】味甘;咸;性温

【使用方法用量】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当,捣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调敷。

【来源】《中华本草》

标签: 螳螂(0)

上一篇:蜻蜓

网站首页

下一篇:没有了